参考来源:《叶剑英传》、《叶剑英年谱》、军事科学院史料、当事人回忆录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,请理性阅读
1978年12月,北京中南海。
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响,整个中国都弥漫着变革的气息。
在这个历史性的转折时刻,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叶剑英元帅召集了一次特殊的军事会议。
会议室里坐着几十名来自各大军区的参谋人员,他们都是军中的精英,见惯了大场面。
可当叶剑英站起身,说出那句话时,整个会议室瞬间安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。
"同志们,"叶帅停顿了一下,环视着在场的每一个人,"今天我要跟大家说句心里话。
我们军队啊,不能老是想着打仗,更要想着如何不打仗。"
这句看似简单的话,却让在场的所有军官震撼不已。
多年后,当年参会的老将军们回忆起这个场景时,依然记忆犹新,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。
【一】一次不寻常的军事会议
1978年的中国,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。
刚刚结束的十一届三中全会,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。
对于军队来说,这意味着什么?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履行职责?这些问题急需解答。
叶剑英深知军队思想转变的重要性。
作为从战火中走来的老帅,他比任何人都明白战争的残酷,也比任何人都渴望和平。
这次会议,他要传达的不仅是上级的指示,更是自己对军队使命的深刻思考。
会议开始前,叶剑英显得格外严肃。
他穿着一身朴素的军装,胸前佩戴着几枚勋章,那是他戎马一生的见证。
在场的参谋人员都感受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氛围。
"今天叫大家来,不是要讨论作战计划,也不是要部署军事行动,"叶剑英开门见山地说,"我要和大家谈的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——我们军队在新时代的使命。"
【二】一个老兵的深刻思考
叶剑英接着回顾了自己的戎马生涯。
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,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,他几乎参与了近现代中国所有重大军事行动。
这些经历让他对战争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深刻认识。
"我这一辈子,打了几十年仗,见过太多的生离死别,"叶剑英的声音有些沉重,"每一次战争,都意味着无数家庭的破碎,无数生命的消逝。
作为军人,我们的职责是保卫国家,但我们的最高理想,应该是让人民永远不再遭受战争的痛苦。"
他停顿了一下,环视着台下的年轻军官们:"你们这一代人,很多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战争。
这是幸运,也是挑战。
幸运的是,你们不用承受战争的痛苦;挑战的是,你们要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的战斗力。"
叶剑英的话让在场的军官们陷入了深思。
对于这些在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军人来说,战争更多的是历史书上的文字,是训练场上的演习。
可叶帅的话让他们意识到,军队的意义远不止于此。
【三】军队使命的新诠释
接下来,叶剑英阐述了他对军队新使命的理解。
他认为,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,军队不仅要能打仗,更要善于维护和平,促进发展。
"国家要搞建设,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,"叶剑英说,"我们军队的责任,就是要为国家的建设保驾护航。
这不是说我们不要战斗力,而是说我们要用我们的战斗力来威慑敌人,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。"
他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:"我们军队就像是一把宝剑,锋利的宝剑不是用来天天砍杀的,而是用来震慑宵小的。
只有当别人知道这把剑的厉害,才不敢来惹事。"
这个比喻让在场的军官们豁然开朗。
他们开始理解,在新的历史条件下,军队的威慑作用可能比实际作战更加重要。
【四】那句震撼人心的话
就在大家都沉浸在叶帅的精彩阐述中时,他说出了那句让所有人终生难忘的话。
这句话不仅体现了一个老军人的智慧,更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远见。
叶剑英走到台前,声音坚定而有力地说道:"同志们,我们要记住,军队存在的最高目的,不是为了打胜仗,而是为了不打仗。
如果我们的存在能让敌人不敢发动战争,那我们就实现了最大的胜利。"
这句话如雷鸣般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。
一时间,会议室里鸦雀无声,所有人都在咀嚼着这句话的深刻含义。
时任某军区参谋长的张将军后来回忆:"那一刻,我感觉自己的军人观念被彻底颠覆了。
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军队是用来打仗的,可叶帅告诉我们,军队最大的成功是让战争不再发生。"
另一位当年的年轻参谋李上校也深有感触:"叶帅的话让我明白,真正的军事家考虑的不是如何打赢战争,而是如何避免战争。
这需要更高的智慧和更大的格局。"
这句话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深刻思考?
它对中国军队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?让我们继续探寻...
【五】哲学思辨中的军事智慧
叶剑英的这句话,体现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。
他认为,军队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威慑,这种威慑力如果足够强大,就能起到"不战而屈人之兵"的效果。
"我们中华民族有句古话,'兵者,国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',"叶剑英继续阐述,"这句话的重点不在'兵',而在'察'。
我们要深思熟虑,要用智慧而不是用武力来解决问题。"
他还引用了孙子兵法中的观点:"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。
这告诉我们,最高明的军事策略不是攻城略地,而是通过谋略让敌人放弃敌对行为。"
在场的军官们被叶帅渊博的知识和深刻的思考所折服。
他们意识到,真正的军事家不仅要懂得如何指挥作战,更要懂得如何运用政治、外交、经济等手段来维护国家安全。
【六】和平发展的战略眼光
叶剑英的话还体现了对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深刻洞察。
他认为,中国要实现现代化,必须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和平环境。
军队的任务就是要为这个和平环境提供保障。
"我们国家底子薄,要发展经济,要改善人民生活,不能把有限的资源都用在军事上,"叶剑英坦诚地说,"我们要学会用最小的军事投入,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。
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智慧地运用军事力量。"
他特别强调了军事外交的重要性:"我们要让世界知道,中国军队是一支和平的力量,我们不会主动挑起战争,但也绝不允许别人侵犯我们的主权。
这种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威慑。"
这种思路后来成为中国国防政策的重要指导思想,也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。
【七】对年轻军官的殷切期望
会议接近尾声时,叶剑英对在场的年轻军官们提出了殷切期望。
他希望新一代军人能够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,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。
"你们这一代军人面临的任务更加复杂,"叶剑英说,"不仅要有过硬的军事素质,还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,要懂政治、懂经济、懂外交。
只有这样,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很好地履行军队的使命。"
他还特别提到了军队现代化的问题:"我们要建设现代化军队,但现代化不仅仅是装备的现代化,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现代化。
我们要用现代化的思维来思考军队建设,用现代化的方法来解决安全问题。"
这些话对当时的年轻军官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许多人后来回忆说,正是叶帅的这次讲话,让他们确立了正确的军人价值观和使命观。
【八】历史的验证与启示
时间证明了叶剑英当年那句话的深刻和正确。
改革开放40多年来,中国军队正是按照这种思路发展的,既保持了强大的威慑力,又为国家的和平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安全环境。
中国军队通过不断提升自身能力,成功威慑了各种军事冒险行为,维护了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。
这种"不战而屈人之兵"的效果,正是叶剑英当年所期望的。
一位军事专家在评价这段历史时说:"叶剑英元帅的话体现了中国军事思想的独特智慧。
他告诉我们,军队的最高境界不是战无不胜,而是不战而胜。
这种思想对世界军事理论都有重要贡献。"
今天,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,不能不佩服叶剑英的远见卓识。
他在改革开放初期就为中国军队指明了发展方向,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。
叶剑英的那句话——"军队存在的最高目的,不是为了打胜仗,而是为了不打仗",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。
它提醒我们,在追求国家安全的过程中,要始终把和平作为最高目标,要用智慧而不是武力来解决争端。
这样的军事哲学,不仅指导了中国军队的发展,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。
在当今世界仍然面临各种安全挑战的背景下,叶剑英的这句话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盈立证券-配资论坛开户-正规配资网-专业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